微信号
995887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该观念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了气、阴阳、五行这些文字确立之初的内涵,分析了医学观念的发生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的融和与分别,剖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与传统文化》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原始生命观、人文之光、道教和医学、中国佛学与医学、《黄帝内经》天道观、医道观和另眼看中国八个部分,指出了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而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中医与传统文化》通过层层分析,理清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脉络,这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医、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乃至发展中医是有裨益的。因此,《中医与传统文化》可作为中医院校师生的必备必读之书,也可供中医医疗、科研人员参考,中医爱好者阅读之后也会有所收益。
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古代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了解中医学的发生、理解古代文献中深奥的医理,从而掌握中医的理论,学好中医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命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战斗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文化的潜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中医的整体观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对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弘扬中医学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促进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我们要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特点、行业特征并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健身的重大意义。
中医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有关中医的书很多,但最重要的经典只有两部:一部是《黄帝内经》,另一部就是《伤寒论》,这两部经典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什么叫“经”。经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古代的经是这样写的——
经是丝线,丝线的原始意象是脐带。脐带是我们的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它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我们人之根本。所以,“经”的第一个含义是“根本”的意思。另外,我们如果看过织布,或者是看过地球仪,都会知道南北为经的概念。织布时先拉过来的这条线叫做经,经线有一个特性,就是只要一旦被拉过来,它就永远不许再动。所以,经书都有亘古不变的特性,这是“经”的又一个含义。所以,“经”是讲根本、讲本质的东西,而且具有亘古不变的特性。相对于经线而言,要想把布织成,还需要有纬线。纬是横着的线、不断变化的线,所以古代有经书、有纬书,而纬书都是讲变化的书。
在中国的经书里,《黄帝内经》这本书作者不详、写作年代不确定,最后人们决定用“黄帝”来为代言。“黄帝”之名彰显了古代医家一统天下的医学的决心,同时也避免了医学观念有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纷争与不和谐。为了保卫一个伟大的生命理念,各门各派牺牲或放弃了自己的某些自由,而让自己归顺于“黄帝”的旗下,去谋求中庸之道和阴阳的谐和……它的慈悲在于用“黄帝”的权威确保了这本经典可以万代流传,并因此而惠及我们千万民众。
中国还有一本特别著名的医书叫《伤寒论》。什么叫“论”呢?所有发“仑”声的,都表次序和次第。比如说我们说话有次序,就叫“言论”;做人的行为有次序,这就是“人伦”;水也有次序,一个个散开的波纹代表水的次序,这就是“沦”。《伤寒论》这本书实际上是涉及治疗学的一本书。它在讲人得病的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应该如何理解呢?所谓太阳,指的是人的表层。如膀胱经和小肠经,都属于太阳,这是人的表。胃经属于阳明。比如你感冒发烧,先是体表受寒,如果加深了就会出现阳明的问题,就会吃不下饭,这是胃经的问题。再往下走就会到少阳,就是靠发烧往外赶的劲儿都不足,半表半里,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就是得病的次序。那么怎么治病呢?一个好的中医,治病的次序应该是反着的,就是把病一层一层地往外拱。假如阳明得了病,把病拱到太阳这儿,病就好了。这是一个人体得病和中医治病的次序,所以称之为“论”。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有根本的区别:《黄帝内经》代表的是贵族医学,它追求的是长生、长寿,其医理是扶阳固本,手段是强调个性化的养生,强调元气对人体的意义,故而很少用药;到了《伤寒论》出现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治病疗疾成了首要。因为对平民医学的伟大贡献,人们称其作者张仲景为“医圣”。
学习中医,如果能把这两本书参透、悟透,就非常了不起,就会成为一代宗师。